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东南亚-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tv-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国产传媒在线视频-国产床上视频

20多年的防水施工經驗

是治理滲漏的樓房醫生
服務咨詢電話:

0631-5970157

威海房屋維修 知識分享

始終為您提供優質周到的售后服務

建筑結構滲漏水治理灌漿技術之施工縫(后澆帶)滲漏水處理篇

點擊次數:   更新時間:2023-10-26 14:47:10   關閉分    享:
    建筑結構的滲漏問題較為普遍,根據有關部門對商品房質量問題的投訴調查顯示,針對滲漏水問題的投訴所占比例最大,約60%。一旦發生滲漏水,不僅會給建筑的施工、管理和人們的正常使用帶來諸多不便,而且長此以往還會給建筑結構安全帶來隱患,以致造成經濟損失。

    建筑結構滲漏水的具體原因涉及建筑設計、施工、材料和管理維修等多方面,滲漏的發生要具備三個條件:

    (1)有水的來源;

    (2)建筑結構中的構造縫(施工縫、結構縫)防水措施沒有做好或結構存在缺陷(裂縫、蜂窩、麻面、砂眼),以及預留的孔洞密封不好;

    (3)結構部位能接觸到水。當這三個因素結合起來就造成了建筑結構滲漏水。

    建筑結構滲漏水治理較復雜,由于滲漏水原因、部位、滲漏方式各不相同,因此對滲漏水治理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

    一、建筑物易發生滲漏水的部位
 
    建筑物發生滲漏水的原因較多,設計、施工、材料、使用、修等建筑全壽命周期均有可能發生滲漏,凡是接觸水的建筑結構部位都有發生滲漏的可能。工程中常見的建筑物發生滲漏水的部位有:

    (1)施工縫(后澆帶)和結構縫(變形縫);
    (2)地下室側墻、建筑外墻;
    (3)地下室底板、頂板;
    (4)屋面頂板、各層樓面板;
    (5)屋面女兒墻與屋面頂板結合處;
    (6)窗臺四角及廚房、衛浴室樓面板;
    (7)地漏口、豎向管線接駁口處。
    這些易發生滲漏水的部位,均符合建筑結構發生滲漏水的三個條件,木意對在建筑工程中具有代表性的、較常見的結構部位滲漏水治理做詳細的介紹。
 
    二、灌漿技術處理施工縫(后澆帶)的滲漏水
 
    施工縫指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因設計要求或施工需要分段澆筑,而在先、后澆筑的混凝土之間所形成的接縫。施工縫并不是一種真實存在的“縫”,它只是因先澆筑混凝土超過初凝時間,與后澆筑的混凝土之間存在一個結合面,該結合面就稱之為施工縫,又稱之為“冷接縫”。而后澆帶設置主要解決超長結構因自身收縮過大或兩側結構荷載差異大、變形大而采取的臨時分段措施。施工縫(后澆帶)位于建筑結構施工接槎處,處理不好很容易產生滲漏水,因此在實際施工中最好不留或少留施工縫,但由于受到支模及施工條件或混凝土無法一次澆筑完等限制,在大型建筑工程中留設施工縫(后澆帶)的做法較為普遍。

    01   施工縫(后澆帶)的防水構造

    目前對施工縫處的防水處理一般采用楔口縫、平口縫、階梯縫或者止水帶(緩膨型橡膠止水帶)、止水鋼板等構造防水方法,詳細的具體做法可參考有關建筑工程設計和施工的標準和要求。
    (1)施工縫的防水構造
    施工縫處通常設置止水帶、膨脹止水條等構造措施進行防水。根據止水帶安放的位置不同,施工縫防水構造主要有外貼式止水帶和中埋式止水帶兩類。對新舊混凝土界面進行界面處理。圖1(a)與圖1(c)屬于中埋式防水構造,圖1(b)屬于外貼式防水構造。




    (2)后澆帶處防水構造
    后澆帶處通常依靠止水帶、膨脹止水條和后澆筑混凝土三類材料形成防水設施,止水帶的埋置方式有外貼式和中埋式兩種,與施工縫相同。后澆帶位置的混凝土常采用比相鄰結構混凝土提高一個強度等級,添加微膨脹劑或防水劑,提高混凝土的防水性能。后澆帶防水構造設置如圖2、圖3所示。

    02  施工縫及后澆帶滲漏水原因
    
    施工縫即新舊混凝土結合界面,出現冷縫導致滲水是混凝土結構常見的問題。在新舊混凝土的界面,舊混凝土已經固結和失水,再次與新澆筑的混凝土接觸后,舊混凝土必然要吸收新混凝土中的水分而膨脹,新混凝土在界面處失水和收縮,此時新舊混凝土的微觀運動方向一致,當舊混凝土再次失水收縮,新混凝土已固結,冷縫就出現。同時隨著混凝土中水分的蒸發,會帶出混凝土中有害物質(如游離堿等),有害物質積附在界面處,形成新舊混凝土的不親和,再加上現場施工以及混凝土振搗不密實或養護不到位等原因,導致施工縫發生滲漏水。

    后澆帶的滲漏原因主要有:

    (1)由于后澆混凝土提高了一個強度等級,兩側結構混凝土不同強度等級,混凝土的配合比有差異,混凝土強度高,收縮也大,親和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容易產生冷縫引起滲水。
    (2)微膨脹混凝土或摻有防水劑混凝土早期收縮較大,養護不到位很容易產生冷縫引起滲漏,后澆帶一般寬800~1000mm,微膨脹混凝土在三向約束的情況才最有效,實際施工情況都不具備條件,微膨脹力向無約束方向釋放,對后澆帶兩側的微膨脹量有限而達不到效果,使得后澆帶產生滲漏水。
    (3)針對后澆帶混凝土容易出現冷縫,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后,在混凝土初凝前應該嚴格進行二次壓實以減少混凝士冷縫的出現,若施工沒有按要求進行,則容易在后澆帶產生滲漏水。

    03 施工縫(后澆帶)滲漏水處理

    根據施工縫(后澆帶)滲漏水的部位與原因,常采用埋管灌漿的方法對施工縫(后澆帶)的滲漏水進行堵漏。
    A、施工工序
    定位→(視具體情況是否需鑿U、V形槽)→埋設灌漿管→試水檢查→灌漿止水→噴干界面→清理界面→涂防水涂膜→抹保護層。
    B、具體做法
    (1)詳細檢查、分析滲漏情況,確定灌漿孔位置及間距。
    (2)對已經失效的嵌縫防水材料,應先清理干凈,縫兩側不平處用扁鋼鑿鑿平,并用水沖洗干凈,為下一步灌注化學灌漿材料提供整潔干凈的粘結界面。
    (3)鉆孔:沿裂縫兩側進行鉆孔,?14~18mm,鉆孔角度宜<45°,鉆孔深度<結構厚度的2/3,鉆孔必須穿過裂縫,但不得將混凝土結構打穿,鉆孔間距20~60cm。
    (4)在鉆好的孔內埋設灌漿管。
    (5)將縫內粉塵清洗干凈,向灌漿管內注入潔凈水進行試水試驗。
    (6)將試水試驗發現的灌漿管之間出現滲水的裂縫表面用密封材料進行封閉,以防在灌漿時跑漿。
    (7)進行灌漿施工,對豎向界面灌漿順序為由下向上,對水平界面可從一端開始,單孔逐一連續進行。當相鄰孔開始出漿后,保持壓力3~5min,即可停止本孔灌漿。
    (8)灌漿完畢,即可去掉外露的灌漿管并將表面清理干凈。
    (9)封閉界面:用鋼絲刷將界面刷干凈,接著用丙酮擦洗界面,待丙酮揮發后,用密封材料將界面密封后,再做雙組分聚氨酯防水涂料涂膜4遍并用0.4mm玻纖布以增強防水涂膜層,最后采用水泥砂漿做保護層。
    C、灌漿材料
    選用的灌漿材料主要以環氧樹脂類、聚氨酯類、丙烯酸鹽以及水泥-化學復合漿液等化學灌漿材料為主。
魯ICP備2023034245號-1網站地圖